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医师队伍发展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21年末,我国卫生人员总数达到1398.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28.7万人,覆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所有医学主要专业,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04人。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己任,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支撑起中国强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敬佑生命 勇攀医学创新之巅
医务人员既需面对惊心动魄、生死搏斗,也需游走于微毫之间、妙手回春。中国医生努力攻克重大疾病和疑难杂症,不断向医学难题的“珠峰”发起挑战。
世界屋脊上,一位80多岁的老人带领医学团队,常年跋涉在离蓝天、白云最近的天路上。
他是吴天一,“七一勋章”获得者。扎根青藏高原从医50多年,吴天一推动我国高原医学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创造了14万筑路大军急性高原病“零死亡”奇迹。
尽管全身14处骨折、耳朵鼓膜被击穿,耄耋之年的吴天一仍在跋涉,“我要继续和高原病战斗到底!”
吴天一(前)在青海西宁的实验室内和学生讨论(2021年6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为寻找针刺麻醉最佳穴位在自己身上扎针试验,率先在我国开展肺移植手术,50年完成1.5万多例胸外科手术……“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一生为人民攀登医学高峰。
作为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常说:“‘井底之蛙’做不得!医者每前进一步,就能多救一批患者!”
1980年1月16日,辛育龄(中)在内蒙古结核病院与胸外科医师讨论病例(翻拍照片)。新华社发
老一辈执着的追求,被越来越多的青年当作“行医指南”。
对于大量脊柱畸形患者而言,早诊断、早干预意义重大。然而,脊柱畸形的病因学诊断在国际上一直是空白。
“病魔把人推向悬崖,没有创新的‘敢’劲儿,我们怎么把他们拉回来?”
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骨科医生吴南,十几年坚持不懈探索,与团队一起构建最大脊柱畸形遗传研究体系,揭示先天性脊柱侧凸最重要的遗传致病因素,提出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中国模型”,实现重要突破。
建设健康中国,一个都不能少。
诊断难、治疗难、费用高,让2000万罕见病患者身陷困境。如何为他们托起生的希望?
作为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的国家级牵头医院,北京协和医院2019年起建立罕见病多学科诊疗平台,采取“一站式救治方案”,让罕见病患者平均确诊时间从以往的4年缩短到不到4周。
“始终秉承历久弥坚的创新精神,不放弃每一个生命,不懈打造‘高精尖’的医师队伍,不断推进破解罕见病防治难题的‘中国方案’。”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说。
嘉宾在北京协和医院学术会堂举行的《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2019年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021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78.2岁,10年提升近4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孕产妇、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发展医学技术、提高医疗质量的艰苦努力。他们用精湛医术和优质服务,不断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中国特色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道济天下 书写健康中国的温暖答卷
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就近“看上病”“看好病”是群众的期盼,也是深化医改的方向。
三明医改,全国闻名。如今,这里又冒出新鲜事:乡村医生为村民看病抓药的时候,会一次开出“三张处方”:药品处方、生活运动处方、饮食处方。
上一篇: 第1视点丨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下一篇: 习言道|“我们对东北振兴充满信心”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