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梓
何为一部电影?何为一段视频?何为一部纪录片——乃至何为一段艺术家创作的试验影像?这些问题之后的答案可能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的多,尽管在都市生活中的人们每天都在接触着和谈论着电影,视频,纪录片等等。在近日的罗马电影节(Roma Short Film Festival)上,一部由中国艺术家金久勋创作的试验记录片《Ashes(尘埃)》摘得了最佳纪录长片奖。
《Ashes(尘埃)》是一部由自述,独白,原始影像,和实验动画组成的一部纪录片式的试验影像。在影片的观看中,很多部分看起来像是主人公与某朋友在非正式场合发生的谈话或者独白。随着影片中叙述的进行,主人公的某些话语听起来甚至像某种在黑暗之中的忏悔。另一方面,随着主人公的叙述,大量的来自主人公在伊拉克拍摄的视频未加渲染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这让这部影片看起来像是来自视听实验前沿的某种现场记录。在影片中,同样出现了很多由艺术家金久勋本人制作的动画片段,这些片段在很多时候成为了对于影片中除了在伊拉克的原始影像和在美国车内行驶影像之外的第三种视角。这种视角展露出了某种深刻的对于逻辑的重构和队医线性叙事的颠覆。这不禁让人想到了署名理论家Vilim Flusser所提及的摄影及电影影像对于人类对于世界观看体验施加的某种重构和改造。
去年,《延展电影》(Expanded Cinema)的作者吉恩·扬布拉德(Gene Youngblood)预言过传统电影风格会面临衰落,其标准格式和条件反应,其借助蒙太奇对现实的严密整理也会随之消失。他认为,取而代之的将是类似《融合》(Fuses, 1964–67)这样的作品,通过复杂的叠印技术,以及颜料涂抹、酸液浸染、热力熏烤等对胶片的物理干扰手法,实现了对材料的彻底转化。这样的影片将击败其好莱坞前辈作品陈旧的叙述模式,直接调动观众的“模糊意识。”它们赢得人心不光是通过主题——对一段内在体验的外部显现,并保留其所有令人浮想联翩的复杂性——也是通过其自身设计:持续不断的形态转变,正好体现了全球传播网络催生了“普遍联结”。
在艺术家金久勋的影片《Ashes(尘埃)》中,主人公是一名在伊拉克服役过的老兵。他因为在考试中优异的成绩而加入了防爆部队,专门处理在伊拉克的爆炸物。在来自伊拉克的很多第一人称拍摄的原始影像中,主人公和他的单位乘坐着悍马军车在巴格达的街头巡逻,处理突发情况,保护着普通的巴格达市民。但很快这种逻辑就受到了挑战,在经历了日复一日的对爆炸物的拆解工作之后,在某一种自我怀疑的心态之下,这些被他们保护的巴格达市民看起来反而有些可疑,因为主人公和他的队友们不知道这些他们驱车路过的路人中的哪一个可能就会突然冲出来用自杀爆炸对他们进行攻击。与此同时,尽管对于在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与逊尼派穆斯林之间的仇杀和暴行嗤之以鼻,但主人公从没也不理解并且也没有兴趣去了解两个派别之间的仇杀背后的原因为何。影片中来自主人公口中的这些美军士兵漂浮在伊拉克的社会之上。尽管主人公面对的是巴格达街头拆不完的炸弹,但他也无暇并且无力去深思这些炸弹出现的背后究竟为何,以及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主人公以及他的战友们乐于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在荒郊野外集中引爆收集而来的爆炸物来制造冲天的烟雾和火焰,并以此来麻痹自己在伊拉克所陷入的迷离的处境。这一切都通过金久勋在巴格达的原始影像,平静的美国乡间驾驶影像,和自己制作的动画之间的剪辑穿插,让这种迷离,吊诡的氛围渐渐随着剧情的发展在影片中弥散开。
在旧金山老兵电影节,蒙特利尔独立电影节,和纽约三州电影节中,艺术家金久勋的这部影片获得了一致好评及多位资深影评人的关注。如Claire Stewart在她的批评中说到:
“Ashes is a beautifully made film that approaches the war in a new, unique way。 It is an independent project that uses its seemingly low budget to its advantage and becomes an experience never experienced before。” (《Ashes(尘埃)》是一部精美制作的电影,它以一种新的,独一无二的方式来接触战争的主题。作为一个独理影片项目,它以它低廉的预算做为一种优势来创造了一种从未被体验过的经验)
影评人Frankie Stein在他的文章中写道:
下一篇:艺术NFT项目“艺数星球”在京启动|NFT|艺数星球